查看: 1579|回复: 2
收起左侧

关注海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5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海工市场火爆中国船企一哄而上 编辑:国际船舶网 出处:国际船舶网 点击数:618 发布时间:2009-4-14 23:03:01 4月13日,记者从船舶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正在酝酿中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将把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到重要日程,具体细则有望在6月份之前出台。 在4月7日举行的“2009船舶工业应对金融危机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陈斌已就此信息进行了相关披露,不过他表示:“具体内容将由相关部门研究后公布。” 相关信息还显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将以“自主研发与生产资源整合”为基本原则,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将是发展海洋装备的主力军。 不过,一些民营企业也正在觊觎这一发展机遇。杭州东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仁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我们也有意向和一些企业联合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两大船企冲锋 陈斌透露,已发布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两项有关海洋工程装备。“推进结构调整,整合造船资源。将实施兼并重组、整合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资源,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促进船舶和配套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提高船用配套设备水平,发展海洋工程,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际上,如何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振兴规划中也初步明确,即借助此次结构调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若干家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初具规模。” “目前有实力的还是两大集团。发展海工装备要看企业财力和是否有开发、研制能力。”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大集团中,中国船舶依托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则是依托大连重工,这是两大船企发展海洋装备的既有优势。 记者了解到,自上个世纪末,大连船舶重工从一家全面修理船舶的企业转向海洋工程领域。截至目前,大连船舶重工已为挪威海洋钻井平台公司建造4座BINGO9000型半潜式钻井平台,承接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秦皇岛油田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项目等国内外海洋工程。 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则是已完工交付三条FPSO(浮式生产储油轮),目前在建有一条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这两家公司的海工装备业务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而其他一些企业还是雏形阶段。如中远船务、江苏熔盛以及烟台莱佛士。” “针对国内外的海工装备市场,我们成立了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事业部海工科徐继成科长告诉记者,“我们原来的主要产品是自升式和半潜式的钻井平台,现在我们也在搞一些像特种工作船、特殊用途的海洋工程船开发。” “我国船企多数是以做平台和辅助船为主。”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张勇慧分析说,如果从建造的角度来看,国内船企没有太大问题。海工装备的建造多数由亚洲一些国家来完成,比如韩国、新加坡、中国;而从设计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在欧美。“工程设计,专利技术,都还是掌握在欧美的一些企业手里。”张勇慧说。 实际上,大连船舶重工也在调整产品结构,将“在海洋(装备)这条链条上,搞更多的技术储备和开发”。 “国家提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希望造船业以多元化的业务以抵御风险。”中国船舶信心中心副主任李彦庆向记者解读说,“是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转向海洋工程,却是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与起点来决定的。” 海工装备空间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的现实是,重点海洋工程装备基本都是国外开发、设计,产品建造尚属起步阶段,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辅运基本依靠进口。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实现建设造船强国和实施海洋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陈斌如是说,“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与船舶的发展规模不匹配,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左右。” 数据显示,2007年,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存储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美元。2008年,海工装备制造市场受到全球钻井平台租赁市场火爆的影响,需求大幅增长,共有60套钻井装备成交,订造量再创近几年新高。这60套钻井装备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26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5座、钻井船19艘。其中,深水装备占总订单量的比例从2007年的48%上升到2008年的57%。 “虽然相对于航运市场,海洋工程市场相对要小很多,但是我们的订单数额都是很大”,徐继成科长告诉记者,“动辄几亿、几十亿美元。” 3月上旬,中海油宣布,将在20年内投资2000亿元,到2020年在南海深水区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中海油建成投产的油气田将达50个。在装备需求方面,中海油的海工装备需求将达1000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劲爆对于深陷金融危机恐惧的船企而言,无疑是一抹“春色”。 “今后海工装备领域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从海里要能源也是一个趋势。”李仁鑫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受不在深海区的影响,以前没有涉及海工装备。” 发展门槛 但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对技术要求很高,因为从深海向陆地运输,从发现、开采、处理以及运输对所需装备的技术要求都很高;而且在过去造船市场空前繁荣时期,海工市场只呈现出温和增长的态势,因此在金融危机条件下这一市场容量有多大,需要谨慎思考。”李彦庆分析指出。 “中国船企会不会一哄而上?”陈金海担忧道。实际上,进入海工装备的企业要攻克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一道道高门槛。 张勇慧介绍说,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吉宝和胜科海事两大集团。钻井船订单则主要被韩国船企承揽。 “市场门槛很高,包括对企业的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财力以及企业的周边环境是否符合深海作业,都有严格的要求。”李仁鑫表示,虽然公司有意向和一些企业联合进入海工装备领域,但“对资金要求很高,流动资金要非常充沛”,这致使“我们不敢贸然进入这一领域”。 据他介绍,目前在浙江一带,具备这样实力的企业大概有3至4家,包括浙江太平洋船舶有限公司、浙江扬帆集团以及金海湾等。 记者了解到,在海工装备中,配套设备的造价更高,比如一艘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不到20%。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将被牢牢钉在海工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工市场最大的隐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09-4-15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海工一哄而上,到时候也会像造船一样,会有没饭吃的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5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感觉可以错位发展,呵呵,将海工分细,那些无法去做海工的,可以从细分的海工环节中获得利润啊,呵呵,要看跟人的战略眼光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5-5 08:13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