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99|回复: 0
收起左侧

11年桥吊司机 见证从四十米的驾驶室到远程操控的转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在离地四十多米的驾驶室里当桥吊司机,黄华一干就是11年。

2016年,黄华主动报名,到洋山四期参与工作。新老码头的工作差异,一度令他和同事倍感压力。从前全靠人工一双手,每天工作保持12小时,如今只需要在远程操控塔里启动自动化系统,完成监控。

因为洋山四期是国内首个自动化码头,这套远程操作法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作为自动化码头桥吊的“先行者”,黄华与同事自行钻研与摸索,前后花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规范化的操作方法。

在见证上海港跨江入海到世界第一的十多年里,黄华也从青葱小伙成为了父亲,他的梦想始终在航行。

COtv-hhqtawy0057530.jpg -->
黄华(左一)带父母参观洋山港。采访对象供图

在四十多米高空工作

我在老码头开了11年的桥吊。

跟很多男孩子一样,我从小有一个航海梦。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开船、装货,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小货船上,所以我从来不晕船。

大学学的是船舶驾驶,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在船上实习三副。

“80后”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出海时间长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希望我的工作离家近一点。正好那时候外高桥开港招人,就有了我和上港的这段缘分,直到如今。

2005年,我到了洋山一期参与筹建工作。

在洋山一期,我的工作是开桥吊,每天的工作是在驾驶室里,这个驾驶室距离地面40米高左右,面积大小四五个平方米。整天弯着腰、前倾,工作时间保持12个小时,手不能离开操控柄。整个装卸过程中,人的精神要高度集中,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人完成,没有人沟通,没有人商量。其实,12个小时做下来,是相当疲劳的。中途除了吃饭,基本不休息。

工作大致分为两种:一个是大型船舶,我们说干线船舶的装卸;一个是内河支线,小的船舶。装和卸是同时完成的,根据中控发出的指令,让你干什么活就干什么活。重量没算过,以前在老码头,每天平均要吊四五百个集装箱。意味着,每一分多钟就要吊一个(集装箱)。

一开始我吊得很慢,高空四十几米看下去,集装箱像火柴盒那么小,因为有视差,对位置的判断不太准确。但是公司的生产效率必须要保证,所以时常干到一半,会被老师傅换下来,这种滋味不好受。

后来,我就去吊得好的老师傅那儿偷学,勤能补拙。

钻研远程操控

听说洋山四期要建设成完全自动化的码头时,我起初是不敢相信的。看到自己还年轻,有很多想学的东西,所以主动报名。

2016年,我到洋山四期参与工作,到现在快两年了。

现在看,新老码头的差异非常大。以前我在传统码头,纯粹人工操作,整个过程人的手不能离开。但是现在四期,我们在远程操控塔,面朝大海,不光要有过硬的操控技能,还需要学习自动化相关系统的使用,6个屏幕的监控,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但这套远程操作法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全中国都没有,因为洋山四期是首创,所以要靠我们自己摸索出来。前后花了8个月的时间。

那时候除非家里有事,不然就待在单位。单位还没有办公大楼,当时在山上搭建了指挥部,房间里面一个大通铺,每天就是早出晚归。那时候人还比较少,像我们这样的桥吊司机,只有10个人。

其实那段时间真的是感同身受的,大家的目标和方向都非常一致,都非常努力,可以说是“苦中作乐”。

桥吊的操作法和设备监控,还有轨道吊,这两个操作方式完全不一样,当时我们一起研究这么多机器,10个人分机种、分方式,各自研究各自的项目。没想到压力会有那么大,什么都没有,机器单单就是一个机器,系统还没有集成,操作法也没有规范的版本,一下子觉得信息量很大。

2016年到2017年,我们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从早上七点练习到晚上一两点,周一到周五每天如此。

发现问题就找设备厂方来修改,到最终形成规范的操作法,应该找了厂方几千次,每天要找好几次,可以说是大家来“找茬”。

见证洋山港发展

目前我们桥吊司机有63个。现在码头已形成13台桥吊、70台轨道吊的生产规模,根据规划,洋山四期最终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除了规模上的变化,吞吐量的变化也惊人。前不久(2018年7月18日),洋山四期昼夜集装箱吞吐量首破万箱,桥吊昼夜单机平均产量突破900标准箱,实现昼夜吞吐量和单机产量的双突破。

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023万标准箱。这个数字,是我刚来洋山港想都不敢想的。

2005年我过来的时候,小洋山岛还是一个小渔村,还有渔民住在这里。时间过得很快,我和同事见证了洋山港的发展,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船舶往来,以前突突冒黑烟,现在船只都在大型化,原来集装箱船最多13个(箱)宽,现在20几个宽。我经常会带新人去老码头的驾驶室走走,让他们感受高空的感觉。

伴随着洋山港慢慢走过来,我感觉很自豪。责任心一定要加强,这是我始终坚持的。

这些年,洋山港也见证了我个人的变化。

我老家在崇明岛,父母都是种地为生。2007年,我将自己的小家安在了浦东川沙。2008年,孩子出生。

每每回到老家,崇明的变化非常大。小时候,家旁边就是河,环境很好,一放暑假,就和伙伴们跑到河里捞鱼摸虾,这是属于我们的童趣。

到了高中,环境开始变差,如今,老家的环境又重新变好了,现在有污染的企业都搬走了。并且,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有了环保的意识,以前家里的冬瓜烂了,可能是往河里、地里一扔,现在整个村里,我再回去,很多老人都知道了垃圾分类。家乡正在朝一个美好的生态岛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3-29 00:0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