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30-1平台进行现场实操培训
2008年1月,番禺30-1平台人员合影。如今,照片中大部分人已调离平台,成为总监、监督或高技能人才。
香港中环码头往东南约240公里的南中国海深处,有一座普通的天然气生产平台——番禺30-1。
番禺,先秦时代就成为南海郡的一个县,海产丰富,地杰物灵。而在一片与之同名的水深200米开放海域里,番禺30-1平台迎着南海天然气大开发的步伐,开启了人才辈出的“爆发”模式。
有一种基因叫“不服来战”
“俺现在天天做猴哥,爬现场。”作为番禺30-1平台为南海深水天然气大开发输出的最新“果实”、平台人称“虎哥”的廖晓虎,年前从番禺30-1维修监督岗位调任荔湾3-1平台的总监。
“我这个外来和尚,就是来凑数的。”三年前,廖晓虎从西江23-1平台来到番禺30-1平台时,他这样“忽悠”兄弟们。
“我看你就是来番禺30-1镀金的吧。”三年后,平台机械朱海清还对廖晓虎当年的话耿耿于怀。
对廖晓虎“耿耿于怀”的,生产监督苗建也算一个。这个比虎哥小了整整18岁的毛头小伙子,一年多时间就从生产中级做到监督。
作为同僚,一个高大威猛,一个五短身材,凑在同一个班次,同时从监督起步。
两人的竞争,传承了番禺30-1平台待过的先辈们一个典型基因:“不服?单挑!”
年近50的廖晓虎,自叹记忆力早不如往昔,更是和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没法子比。当苗建第一年就考上了采油技师,自称为老家伙的廖晓虎自然不服输,下班处理完工作事务,马上抱起了久违的书本。
和年轻人苗建较上劲的廖晓虎,第一年技师没考过,第二年继续考。维修监督本来日常工作就繁重,每天一大堆的事儿,忙完就到晚上十一二点了,他还得再把厚厚的书本,一本本读薄。
考过了技师的苗建,则盯上了流花19-5项目水下系统甲醇注入优化项目。从此迷上了石油天然气技术论文,偷偷攒起一大堆石油天然气期刊。
可不服气归不服气,较上劲儿的两人,恁是凭着狠劲,廖晓虎去年通过了发电工技师资格,而苗建则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三篇科技论文,获得2016年南海东部海域唯一一个采油高级技师资格。
苗建和廖晓虎“亦敌亦友”、谁也不服谁,最后谁也没把谁挑于马下。倒是在三年时间的交手过招中,一个走向了专家路线,一个成为管理着南海深水桥头堡、亚洲最大导管架平台的平台总监。
不服就单挑。他们把在番禺30-1平台那种学业上比拼、技术上竞争的基因表达淋漓尽致,也言传身教了身边年轻人。
有一种方法叫“拉帮结派”
短短三年时间,番禺30-1平台培养出海油技师15名,2015年考出5个技师,2016年单个班组出了3个技师,不断续写海域单设施人才培养的传奇,南海天然气“黄埔军校”也渐长成。
然而,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
平台的第一任总监,现任惠州油田副总经理的徐飞艇,用“拉、帮、结、派”4个字总结了平台10多来坚持的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投产伊始,徐飞艇就敏锐意识到,南海天然气大开发的脚步已悄然来临。面对未来技能人才越来越大的“缺口”,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徐飞艇首先盯上了“预备役”人员,将有潜力的员工“拉”到高岗位参与日常生产工作,使“潜力股”全面提升管理能力,用“上司”的眼光去思考自己的工作。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促进大批刚毕业大学生迅速成长。
除了把专业技能人才“扶上马”,徐飞艇更重视“送一程”。以跨岗培训、岗位轮换等培训方式,各专业领域人才相助帮扶,共同进步。岗位练兵、岗位比武等培训,塑造了一岗多能的综合实战人才。他们通过不同部门和领域知识的交流学习,实现综合技能的提高。
“结对子,连师徒”是海油人才培训最优秀的基因。平台摒弃师徒关系的形式主义,明确师傅的责任,徒弟现场实际操作、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徒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除了传授专业操作技能,师傅还要担负起传承平台固有文化的责任,让这些优良文化薪火相传,长久不衰。
“派”是指“派难题、派任务、派问题”。通过解决现场实际遇到的难题提升员工的实际能力,以“创造”难题的方式给技能人才提供锻炼的机会,实现岗位练兵的目的。
成熟一个,送走一个。谭龙飞、许明忠、杨相伟、王飞、郭伟、钟国强……越来越多的成品人才,奔向南海深水、奔向遥远的伊拉克天然气开发新战场……
短短8年时间,平台走出了8个总监,最老的一批人员已换了个遍。
“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新的苗子又茁壮成长。”作为元老的平台总监廖道智对此深有体会。
有一种称谓叫“无冕之王”
“徒弟领导师傅了,有时候还有点难为情。”作为2015年海油“青年先锋”之一,白云天然气作业公司副总经理王飞一在番禺30-1平台三年多,最佩服的就是带领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师傅、现任平台总监廖道智。
廖道智倒是处之泰然。8年多时间,番禺30-1平台就已经走出了4位总监,8位监督。人才辈出背后,有许多像廖道智这样的老师傅,他们是番禺30-1的“无冕之王”。
机械中级郭帅生性腼腆。大学毕业初到平台,担任救生艇艇助。因其声细如蚊,总监刘政洪一度恨其不争,以为他不堪大任。
“新人还得因材施教,是不是没放在合适的岗位?”刘政洪思虑再三,再委以应急队员重任,空闲时郭帅自个儿悄悄练习,集训秒测居然名列前茅,一下子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印象。
陈文远是平台的生产监督。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是他给同事们的印象。然而,作为生产班组的带头人,陈文远却对下面人的成长倍加关注。
定期去中控抽查“作业”完成情况,是这个当过一个月数学老师每天的习惯。他眼中的“作业”是中控的白班、夜班两个班组每天根据现场生产实况,一个班组给另一个班组留的“作业”,一问一答,剑指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陈文远一直在默默坚持推进着这项工作。
正是这群默默耕耘的“无冕之王”,成就了番禺30-1平台人才辈出的土壤。
有一种追求叫上进心
一海、一家、一平台。平台的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的年龄层,可都有一件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一颗追求上进的心。
作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的番禺30-1平台,为何走出那么多高技能人才?除了南海深水天然气大开发的机遇,还有一种氛围:追求梦想,不服输。
在章勇的眼里,他的师傅覃华育每天下班回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翻看那一个个看不完的文件夹资料,速度不快,但页页消化。
这种环境,让酷爱文学,尤喜武侠的小兄弟章勇赶紧丢掉了小说、关掉了电视,做自己想做而没有做的事,看自己想看而没有看的书。
几年前,生产中级吴二亮遭遇车祸,双腿骨折,住院整整一年,恢复之初连走路都走不稳。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他硬是凭着毅力,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把追求上进的心揽回怀中,成就了采油技师的光环。
对于平台的设备维修,很多新人其实想亲自动手。可每个人都有一个顾虑,担心自己技能不够,修坏了设备。
“对于带病的设备、潜在的隐患,不敢为、不作为,等哪一天蹦出来,那才真叫危险。”机修出身的总监刘政洪,常教育大家。
为了解决“不敢犯错”这个问题,刘政洪鼓励很多新人自己去动手,他自己上阵动手换滤芯的身影,把一个老机修人的热情,植入了每一个现场维修人员的心里。
这样的环境下,渐渐聚拢的是一个个追求上进的心,培养出一群敢拼敢闯的专业技能人才。一切,仿佛只是水到渠成。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