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消息报》网站报道称,俄军计划在必要时将10510型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改装为战舰,可安装集装箱式巡航导弹及舰炮,以在北极地区执行作战任务。那么武装后的核动力破冰船究竟有多强?俄罗斯热衷建造武装破冰船又与其北极战略有怎样的联系?本期就此为您解读。
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海军总司令部介绍称,10510型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下文简称领袖级)按民用船舶标准建造,但在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为未来的多用途使用预留了空间。该级舰在特殊时期可安装战斗模块,主要布置在舰艉区域,包括集装箱式“口径-K”巡航导弹(最大射程超过300千米)、舰炮以及防空任务模块。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总设计师尼古拉·瓦西里耶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领袖级建造时就采用了‘开放式舰艉’设计理念,舰艉甲板实际上是一个多用途平台,可搭载数个易拆卸的战斗模块,意味着该级舰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安装特定的战斗模块,作战灵活性大幅提升”。
此外,领袖级还采用了新舰体构型,破冰能力超过了此前的所有破冰船,能在破开4米厚北极冰层的同时,以10节航速(约每小时19公里)开辟出50米宽的航道。相比之下,LK-60系列普通破冰船在同等厚度的冰层中只能以不超过2节的低航速前进,开辟的航道的宽度也仅有36米宽。俄军事专家推测,搭载战斗模块的领袖级可用于加强俄海军北方舰队的舰艇编队在责任区(含北方航道航线以及俄北极沿岸地区)内的作战能力。
图为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构型示意图
核动力破冰船,顾名思义,就是以核能为动力的破冰船,主要用于破碎海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其他舰船能够安全进出冰封港口。目前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仅俄罗斯一个,而其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西伯利亚北方水道的冰层厚度在1.2米至2米之间,而北冰洋的平均冰层厚度可达2.5米,在这种恶劣海况下,只有依靠动力强劲、舰体坚固的大吨位破冰船才能正常航行。为此,苏联于1956年8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比美国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还早,后者于1957年12月开工)。
“列宁”号满载排水量1.9万吨,全长134米,宽27.6米,载员243人,船身设计压力可达每延米2100吨(可承受当时已知的最大冰块的挤压),于1957年下水,1959年正式投入服役。该舰建造时,正值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力发展核动力舰艇的时期。早在开始建造首艘核潜艇的同时,苏联政府就已考虑到将核动力应用到民用破冰船上。核动力破冰船在北极海域的优势十分明显,能以近似无限航程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为船队进行护航,也几乎能在全年时间内沿整个北极地区进行导航和考察作业。为确保在设备严重损坏情况下也能继续完成任务,苏联造船厂为“列宁”号安装了3个OK-105反应堆,可保障在一个反应堆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航行。
作为核动力破冰船鼻祖,“列宁”号表现不俗,在其长达30年(1959年至1989年)的服役期内,共航行65.4万海里,破冰里程达56万海里,共为3741艘货船提供过保障护航。在“列宁”号之后,苏联(俄罗斯)又连续建造了9艘核动力破冰船,包括6艘北极级、2艘泰米尔半岛级破冰船以及1艘“塞布摩尔卜奇”号集装箱破冰船。其中北极级是现役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最大排水量达2.3万吨,其1号舰“北极”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抵达北极点的水面舰艇。除上面提到的领袖级多用途核动力破冰船外,俄海军还建造了23550型冰雪级武装破冰巡逻舰,该级舰采用柴电动力,排水量近7000吨。和民用船只不同,该级舰直接在甲板上装备了舰炮及巡航导弹,甚至还包括激光融冰装置,是真正的北极作战舰艇。
俄罗斯(苏联)之所以如此重视保持和发展一支庞大的核动力(及非核动力)破冰船队,主要是与其“北极战略”有密切关系。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后2块“处女地”之一,其中北极地区水陆总面积达2100万平方千米(陆地总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在2008年公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潜在可开采矿藏中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蕴藏在北极地区。除油气资源外,北极地区的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
除经济价值外,北极的军事战略价值也非同一般。北极的冰盖区域由于常年被冰层覆盖,很难被卫星监控,而浮冰流动又不利于反潜声呐探测,非常适合部署核潜艇行动。而从该区域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可在短时间内飞抵美国或俄罗斯境内,预警时间短,战略打击突然性强。出于上述战略价值的考虑,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军事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除专门成立北极战略司令部,统管该地区的所有作战部队外,还设立了400多处大小军事基地。俄罗斯的最终计划是在该地区建立起纵深梯次防御体系,与该地区接壤的包括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相抗衡,保持自身传统优势和主导地位。而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核动力破冰船队,无疑将大幅增强俄海军在该地区的干涉和控制能力。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