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船舶重工经济研究中心 阴晴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张书春 ·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谢予
德国迈尔集团控股图尔库(Turku)船厂
芬兰造船业是全球造船业的一员,在豪华邮轮、极地船舶建造以及船舶配套、绿色环保技术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芬兰造船业推进国际化、集群式发展,市场地位得到巩固,其发展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芬兰造船业发展情况
行业总体概况
芬兰海事产业全球闻名,造船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芬兰海事产业拥有企业1533家,营业额约1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其中,造船企业867家,营业额达80.6亿欧元,占海事产业的份额约为62%,从业人员约28800人,人均年薪约4.8万欧元,高于欧盟28国平均工资水平。
造船业发展情况
芬兰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并不突出。1996年,芬兰造船完工量为48.6万修正总吨(CGT),欧洲市场份额为9.6%,全球市场份额为3.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退出常规船型建造领域后,芬兰造船业的规模和全球市场份额整体呈下降态势。2000~2016年,造船完工量从30万CGT逐渐下降到10万CGT。
芬兰造船业在高端船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建造豪华邮轮、破冰船、滚装船、大型平台供应船、挖泥船、海洋调查船等。近10年,以上船型完工交付量占全球总量的10%以上,按CGT计,豪华邮轮和破冰船的全球份额分别为13.4%和12.3%。
豪华邮轮、极地船舶建造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是芬兰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初,芬兰在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就已经确立。由于芬兰很多港口临近北极圈,大量航线涉及冰区航行,因而衍生出对极地船、破冰船的大量需求。2016年,芬兰成功建造全球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动力破冰船。在绿色环保技术方面,芬兰政府极力支持绿色船舶建造和环保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海上
风电技术装备,为海洋工程平台和近岸港口提供电力。
由Arctech Helsinki船厂建造的全球第一艘LNG动力破冰船“Polaris”号
20世纪80年代,芬兰有13家大型船舶修造企业,员工总数约为1.7万人。到2016年末,企业数量减少至7家,分别是5家造船企业和2家修船企业,但员工总数增至2.8万人。从企业股东构成来看,7家大型船企中除Rauma Marine船厂为国家所有外,其他6家均为私人集团控股。其中,德国迈尔集团控股图尔库(Turku)船厂,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控股Arctech Helsinki船厂,这两家船厂分别是芬兰建造豪华邮轮、极地船、破冰船的骨干企业;而北欧核心修船厂之一的图库修船厂则由爱沙尼亚BLRT集团控股。
船舶配套业发展情况
船舶配套业是造船产业的核心,约占造船产业生产总值的80%。芬兰船舶配套自主化率非常高。经合组织(OECD)造船工作组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芬兰造船业配套自主化率超过90%,除部分船用高新电子信息系统需要进口外,其他设备基本实现国内自给。
芬兰船舶配套业主要为船舶提供配套设备和设计、建造相关服务,在配套设备方面形成了6个重点产业方向。一是大中型船舶柴油机;二是破冰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型动力系统;三是船用导航设备;四是集装箱船、杂货船的货物装卸设备;五是豪华邮轮和海工平台的生活舱室包括住房、厨房、楼梯间、餐厅等模块;六是船用绿色环保装备如压载水系统等。在设计建造方面,芬兰海事设计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设计、研究和开发服务,也有公司为船舶的设计和操作提供软件,还提供可行性研究服务并利用最新技术开发优化设计工具。
芬兰造船业发展特点
高端化、国际化、集群式发展是芬兰造船业的突出特点,这离不开芬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船舶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芬兰造船业的显著特征。
加强国际化发展
芬兰政府为造船业国际化提供行政支持。芬兰经济事务和就业部牵头为造船业提供行政事务方面的便利,除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等基本资源外,还牵头组织采购活动,组织行业内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组织国外投资方参观国内船厂等。据OECD造船工作组调研了解,该部门通过这种方式,在国际交流和招商引资方面对造船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芬兰政府积极为高技术船舶提供出口信贷支持。芬兰财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芬兰政府为海事产业提供了约100亿美元的出口信贷。造船业获得约34亿美元信贷支持,其中,约27亿美元用于发展豪华邮轮、游艇,约4.2亿美元用于发展客(渡)船。
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发展
芬兰海事产业覆盖面广,涵盖船舶研发、设计、航运、建造、配套、检验、入级和港口等领域。据芬兰海事协会统计,2015年,芬兰海事产业涵盖了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在内的3000多家单位。为更好地发展海事产业,芬兰政府授权运输和通信部牵头组建海上运输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行业会议,邀请各领域代表参会,就全球海事发展和本国行业发展进行研讨、形成共识,还成立专门工作组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新规等国际热点问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芬兰更加注重海事产业链联动发展,支持本土企业通过海外扩张、兼并收购等方式吸收国外优势资源进入海事业。例如,支持瓦锡兰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支持Cargotec在欧盟内寻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从芬兰经济事务和就业部2017年的一份行业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芬兰的海事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加强了本国行业内供给方的协作,同时也使全行业更关注使用方的意见和需求,形成经济、知识和经验溢出效应,以及以供需双方联动为特点的行业集群效应。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由于芬兰国内船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国内需求大多以客船、破冰船和军用船等特殊船型为主,因此,芬兰造船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2016年,芬兰政府提出,到2020年,芬兰造船业要发展形成豪华邮轮、客(渡)船、极地货运船、滚装船、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生产六大领域,并在极地货运船领域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
芬兰政府把创新能力作为在六大领域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加大对造船业的资金支持。对于开展前沿技术研发、促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芬兰交通运输和环境部、芬兰经济事务和就业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将联合提供资金支持。
除研发资金外,芬兰政府还为造船业绿色发展提供专项基金。OECD造船工作组调研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芬兰造船企业建造绿色(包括低排放、使用清洁能源等)船舶,可根据不同船型获得造船成本10%~60%的补助资金,单船最高补助金额达3000万欧元。
日前,Meyer Turku船厂向TUI邮轮交付“Mein Schiff 1”号
芬兰造船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芬兰造船业的规模、产能等不及中国造船业,但经济指标运行却更加平稳。芬兰造船业平稳发展的背后,除了产业体量小有助于行业管理和降低市场风险外,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分析研究。
发挥配套业的“吸金”作用
芬兰船舶配套业不仅是芬兰海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芬兰造船业以建造豪华邮轮、极地运输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为主,造价就已经高于其他主流船型,而该类船型所需的配套设备大部分由芬兰国内企业供给,因此芬兰船舶配套业的收入既可观又稳定。OECD造船工作组的调研信息显示,以2017年芬兰迈尔图库船厂为嘉年华集团建造的18万总吨(GT)豪华邮轮为例,该邮轮95%的船舶配套设备由芬兰国内船配企业供给,配套产品总金额占船价的80%以上。
与之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吸金”能力有待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产品研制和市场拓展,在双燃料发动机、低速柴油机、压载水管理系统等方面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但从整体实力上看,国内船舶配套产业链不完善,本土品牌竞争力薄弱,系统集成和打包供货能力不足,导致一些船东在订船时提出关键配套设备必须国外进口的要求。这不仅使行业资金收入流向海外,同时也成为制约我国造船强国建设的瓶颈。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发布《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配套能力,弥补行业短板,不断提升本土化配套水平。
科学推进国际化发展
芬兰海事产业的国际化特征非常突出。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芬兰海事产业约有2/3的企业由国外资本参与,其中有近40%的企业的外国资本占比达到50%以上,芬兰最大的船厂迈尔图库船厂、Arctech Helsinki船厂分别由德国和俄罗斯集团控股。国际合作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芬兰本土企业资金不足的短板,还有利于他们充分吸收、利用国外的先进造船技术和设备,提高船舶及相关产品的综合质量,由此间接促进了行业总体生产水平的提高,借助德国迈尔集团提升芬兰造船业建造豪华邮轮的整体实力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由于企业拥有国内、国外股东,在应对国际竞争时能同时掌握了多个客户网络;相较于独资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压力也更小。
国际化也是我国船舶工业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对我国船舶工业而言,可以参考借鉴芬兰海事产业发展经验,瞄准引进国际技术研发、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市场网络等更高层次资源,进而带动我国船舶产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更高端位置。
“共享”是船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芬兰政府推动海事产业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并通过吸收国外优势资源补充和完善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通过产业链联动发展,芬兰造船企业、配套企业、航运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实现汇聚融合,可以极大地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效率和优化成本,进而实现海事产业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最优。此外,通过政府主导的咨询委员会,可以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内各方信息资源的流通,及时发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需求,促进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获得更多有关发展机会的信息,还能及时处理行业暴露的问题。
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本质就是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的“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船舶行业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本、供需市场等各方面整合,促进产业结构性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能带动生产性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国内船舶工业强调的数字造船、信息化发展就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之上,并且已取得成效。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整个船舶行业必将实现生产资源、技术研发、信息咨询、决策支持、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大共享”。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