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风窗
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郑和下西洋 资料图
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首航于1405年,距今整整610周年。
郑和的船队,人员超过2.7万人,随行的船舰多达200余艘,最大航程1500海里。如此庞大的海军队伍,如何组织有序,如何保证安全,完成使命,都考验着郑和的组织领导能力,也反映了明初国家能力所达到的高度。
郑和船队组织严密。2.7万多人的队伍,据《郑和家谱》“随使官军员名”记载,领导管理团队中,有“钦差正使太监七员”,首席钦差正使自然是郑和,《明史》卷304《郑和传》说,“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这里的“其侪王景弘等”,应该就是太监七人中的其余6人。此外,还有副使监丞10员,少监10员,内监53员。这是一个80人的领导团队,分为4个层级,其中正使、副使(监丞)、少监等27人构成核心领导层,内监53人是执行领导层。
专业执行团队中,有负责对外交涉采办的官吏,有鸿胪寺班序二员,以及买办、通事等;负责内部财务管理、文书账簿的有户部郎中、舍人,负责医疗治理的有医官、医士等。
各条船只有负责海航和船务工作的专业团队,有火长(船长)、舵工(操舵手)、班碇手(起落船锚)、民梢(升降帆蓬)、水手(划桨)等。阴阳官、阴阳生则负责观察和预报天文气象工作。护航军事工作的有都指挥二员、指挥93员、千户104员、百户103员。其余则是多达2万多人的旗校、勇士、力士、军士等。
郑和船队的七次航行,前3次最远到达的是印度卡利卡特(即古里),后面4次则远至波斯湾、红海,最远到了非洲东部海岸。我们从《郑和航海图》中可以发现许多我们今天熟悉的地方,却被冠以不熟悉的古老名字。比如他们去过旧港(Balenbang),今天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城市;去过淡马锡(Temasek),这是新加坡的古称;去过官屿,即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去过忽鲁谟斯,即霍乐木兹(Hormuz)。此外还有满剌加(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西侧)、锡兰山(斯里兰卡)、柯枝(即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古称盘盘国)、古里(即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此逝世)、撒地港(孟加拉国吉大港)。
到过的非洲东岸地区,则有木骨都束(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慢八撒(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孙剌(莫桑比克索法拉河口)、比剌(莫桑比克港)。这些地区大多见于《明史·外国传》,该书卷326《外国七》记载往来各国时说,“又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赍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竟不至。”说明郑和船队远到莫桑比克海峡,东非莫桑比克索拉法省及其河口,大约是郑和航行最远之地了。再往前进一步,就是南非海岸了。
郑和船队在东非海岸探索的时候,他有一个欧洲的对手—葡萄牙王子亨利(1394~1460),一位比郑和年轻20岁的“航海王子”,也在非洲西岸从事伟大的航海事业。
同样是航海家,郑和更像一个政治外交家,葡萄牙的这位亨利王子,则是一个技术专家。同样是皇家资助的航海事业,郑和是在完成天子的政治外交使命,亨利王子则于宗教狂热、经济利益追求之外,对于航海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探求,是他痴迷于航海探险事业的重要原因。
亨利王子终身未婚,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远离首都里斯本的尘嚣,是在葡萄牙西南海角的边陲小镇萨格里什度过的。在这里,他创建了地理研究院、航海学院、天文台,收藏地图和手稿的图书档案馆。他不仅广泛搜集了地理、造船、航海等各种文献资料,而且极其包容地网罗了具有不同信仰的地理、天文、制图、数学方面的学者。亨利自任航海学院校长,讲授地理、天文和航海方面的课程。他们孜孜以求地探讨,能够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香料群岛吗?人类能在赤道地区居住吗?地球究竟有多大?为此,亨利王子组织了一次次西非海岸的航海探险,不断搜集航海资料,改进造船、制图和航海技术。
有西方史家把亨利王子对航海事业的热情,称之为一种“前科学的好奇”。把对航海科学和海洋知识的探求本身当作目的,这是郑和的航海活动所不具备的。
亨利王子要求派出的探险队,把新发现地区的地理概况和资源情况详加记录。比如有关海潮、风向,鱼和海鸟运动的报告,他们把这些资料搜集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1434年,他的探险队成功地越过博哈多尔角(过去一向认为人到此就会变黑),了解到北大西洋的风向和洋流规律,发现只要离西非海岸向西北航行,就有能把他们带回葡萄牙的西风。这就大大地鼓励了葡萄牙人穿过赤道、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行勇气。哥伦布的西行,也得益于这种关于大西洋风向和洋流的知识。
亨利王子的探险队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的同时,就在绘制关于非洲海岸的航海图。亨利王子的哥哥佩德罗1428年从威尼斯带回一张世界地图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对亨利王子的航海制图起了积极作用。亨利王子制作的航海地图,以弗拉·莫罗的《世界地图》最为知名。该图的非洲部分,就是在亨利王子的著名探险队长卡达莫斯托的帮助下画出的。葡萄牙人把对航线的探索,变成航海科技;郑和的海航记录只是马欢、费信、巩珍等随笔式的文人游记。
郑和的海航结束了,明朝中国的航海事业就结束了。但是,亨利王子去世后,亨利王子开创的葡萄牙航海事业,却依然发扬光大。萨格里什的航海学院,西非海岸的探险实践,都培养和训练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水手和海员,其中包括迪亚士等著名航海家。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蓝图,也是在这里酝酿形成的。15世纪每一个由陆路或海路从事地理发现的人,多少都受惠于亨利王子的航海研究事业。
就郑和航行船队的规模,航行里程的长度而言,可谓世界上空前的壮举。它的成就突出地显示了“举国体制”的宏伟、高效、壮观。亨利王子的航海活动,则包含着精明的算计,科学的热情和经济的追求。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标为准,基本上不是为了贸易经营。《明实录》记载明成祖登位不久,在给南洋诸国发布的诏书中,是这么说的:太祖高皇帝之时,诸番国来朝,我大明王朝都待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误有干犯宪条之事,也皆予以宽宥。诸番国前来“市易”,是朝廷对于诸番国的恩惠,是巩固政治互信的手段。
郑和在南海的行动,总体上是和平使者,每次出行,都洒出大笔的钱,引导南海各国向风慕义,朝觐大国,不搞殖民地,不做人贩子。郑和曾经帮助途中的国家稳定其统治秩序,对于在南洋的华人,则尽力要求其返回中国。亨利王子派遣的葡萄牙船舰,却是殖民行为,1419年占领马德拉维,宣布为殖民地,1427年发现亚速尔群岛,并于5年后宣布为殖民地。1441年,葡萄牙船长贡萨尔斯,从布朗角上岸,带走10个黑奴。1445年,迪亚斯在塞内加尔河口掳掠235名黑人,并带回葡萄牙,进行拍卖。此后,葡萄牙经常派一些人去西非海岸,掠夺黑人为奴。有统计称,15世纪整个下半个世纪,平均每年从非洲掠走的黑奴,大约500~1000人。
亨利是航海王子,同时也是贩卖非洲黑奴的先驱。1460年亨利王子逝世时,葡萄牙把从直布罗陀到几内亚的3500公里西非海岸,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就是历史的悖论。虔诚地追求航海科技,同时也理直气壮地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事业,他们声称不信仰上帝的异教徒,其土地和财产,都应该由上帝信徒去占领。这就是西方的兴起!以举国之力,花无数的钱财,去宣传国威,换来的却是大明王朝的表面荣光和最终的衰落。同样的航海,不一样的结局。思考其间的许多道理,无论是对西方看东方,还是东方看世界,都是深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