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讲述了南通这家船企的全球化故事

23日晚19点40分,央视综合频道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故事》,节目讲述了吉利汽车和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两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故事——

https://v.qq.com/x/page/p0732p012kn.html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把控经济命脉的关键。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世界工厂转向全球资源配置。中国企业也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扩大国家交流合作,更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汽车、船舶、航空等制造业领域,开放格局不断深化,中国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行业逐步转型,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延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人才、技术和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停靠在记者身边的,是刚试航回来的两万箱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这个船型在我国是首制,而像这种规模的集装箱船,目前只有中国和韩国能够建造。

这个船从船头到船尾的长度是4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船的甲板面积超过4个足球场的大小,能装19273个集装箱。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个船交付以后,将要跑欧洲班线,它一次的运载量,相当于230多列中欧班列。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英文简称Nacks,是中远海运集团与日本川崎重工,在1995年底合资兴建的一家造船企业,中日双方各占50%的股份。建立之初,这家企业就明确提出要“建世界一流船厂 造世界一流船舶”。




日本川崎重工是一家具有百年造船历史的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学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是这种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要想走得更远,就要不断创新求变。实际上,从2006年以来,他们建造的船型,都是川崎重工没有建造过的。至今,他们有九个船型是国内首制,一个船型全球首制,填补了中国造船史上的多个空白。造船行业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这个企业却实现了连续17年盈利,他们的造船生产效率、钢材一次利用率、船舶油耗等指标都大幅领先国内同行,达到了日本、韩国一流企业的水平。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钢板是造船的主要材料,一艘2万箱的集装箱船,大概需要13000多块钢板。在他们的钢板堆场,记者看到,每块钢板的材质、尺寸竟然都不相同。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制造本部工场部副部长李勇告诉记者,在设计阶段,他们就开始定制化,每一张钢板用于哪一个分段,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它确定下来了。




13000多块钢板,组装成100多个大分段,在船坞内,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起来。他们能做到不用修割,直接焊接,业内把它称作无余量造船。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制造本部副本部长许迎春说:“我们从20年之前,就开始进行无余量造船的尝试。我们需要把所有钢板的收缩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自己的一个大数据库。我们设计的时候,用这个大数据库,把数据加放到每块钢板上去,这样加工完成以后,就真正是需要的这个尺寸,做到零对零的对接。”

造船业拼的是成本,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在20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精益造船模式。这个模式贯穿在船舶建造的各个环节。在他们的车间里,每个班组每个月都会有人对生产线上的工人进行拍摄,然后大家会在一起讨论。

他们把员工在半个小时之内的作业过程,按秒计算,分解成177个动作,然后对这些动作逐一进行分析。

他们把这样的分析叫做“凝神观察”,通过每个月的凝神观察,员工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在他们的车间里,很少能看到到处走动的员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工作。





造船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2012年,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确定将智能造船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现在,他们的部分车间已经实现了智能制造。这些自动化设备未必是最先进的,但是它们却是按照企业的工艺流程、产品要求、生产节奏量身定制的。这里面是研发人员20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工程经验。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技术本部生产设计部副部长林品一说:“以我们车间一个小组焊接机器人为例,焊接数据参数和动作指令,都已经涵盖在这个数据库里面。这个数据传送到生产部门以后,生产部门在实际的机械臂动作过程中,会和我们现在目前虚拟的动作严丝吻合。我们精益设计的思路,可以完全传达给制造部门。”




智能制造,正在为南通中远川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走出去、引进来 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正在全球化舞台上,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故事。

来源:南通发布综合央视新闻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