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完美收官”十二五” 双创或成十三五关键词

中国网1月22日讯 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背景下,中船重工坚持军民融合与适度相关多元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圆满完成2015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完美收官。近日,中船重工集团在总部召开媒体发布会,系统总结回顾了2015年以及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深潜水工作母船(武船重工)


连续5年进入世界500强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中船重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引领经济新常态,上下一心、奋力进取,发展质量和行业影响力稳步提升。一系列数字见证着中船重工所取得的成绩: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1%,增加值同比增长16.97%,利润总额是计划目标的1.44倍,承接合同同比增长10.8%。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上年同期的4.1倍,有息负债资本成本率同比下降29%;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34.3%、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36%。全年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340项,其中,两个研制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年申请专利3310项、同比增长10.3%,获得专利授权2307项。

“十二五”期间,中船重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7%,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8%;民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8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专利数量年均增长30.3%,其中发明专利年均增长46.9%。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7.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均超过11%。

经过五年的努力,中船重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连续5年进入世界500强,排名从2011年的463位逐年提升到2015年的371位,总体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完美收官。


船舶行业产能过剩 中船重工有对策

会上,中船重工党组副书记邵开文表示,中国的船舶行业连续四年全球第一,但是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船舶行业较为严重,2015年,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散货船需求量急速下降,而超大型原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双高船型在整个市场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

“中船重工仅仅在船舶领域做下去会有很大的风险,新的一年我们将在非船舶领域加大投入产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高度重视科技产业的投入,前些年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产业化,比如科技成果产生的效益非常好”中船重工党组副书记邵开文告诉记者:“未来将对我们的集团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所占的比例也会更大。”

据介绍,中船重工按照中央安排部署,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去年3月,中央决定在中船重工建立董事会,集团公司进入了规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改革调整管控模式,集团总部主要负责战略引领、资源统筹、产业协同、大项目协调、风险管控和绩效监控,各成员单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强化战略规划引领发展,确立了建设军民融合、技术领先、产融一体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海洋装备、动力装备、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机电装备、水下攻防装备、环境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产业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十大军民融合产业方向。

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军工科研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在海洋防务装备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民品业务持续优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9%,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把握细分市场需求,VLCC、阿芙拉型成品油船等品牌船型和绿色环保优势船型批量接单;积极拓展高端船舶市场,首次承接20000箱集装箱船、成功跻身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先梯队,批量承接超大型乙烷乙烯运输船(VLEC)总包建造合同。

CJ50 自升式钻井平台(山船重工)


欲发力深海空间站 深海作业能力将大幅提升

靠创新增强技术领先优势。中船重工始终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加强科研攻关,增厚技术储备,支撑引领发展。3000米深水钻井船和深远海多功能工程船完成设计,大功率中速气体机开始整机装配,智能型高速柴油机通过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金属直接烧结快速成型技术首台样机研制成功、取得3D打印技术重大突破,4500米载人潜水器完成本体设计和全自主钛合金耐压球壳研制。

新产品陆续推向市场,3000米水下机器人支持船(RSV)首获订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大型货油透平驱动系统研制成功并实现接单,多波束海洋环境测深仪填补国内空白。

同时,中船重工产融一体正不断深化发展。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融资成本,资金集中度达99.6%以上,显著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据悉,中船重工以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切入点,搭建面向船舶工业、创客资源的智海协同创新平台,并于对外发布,现网站已全面上线。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船重工除了建设智海平台也将探索更多领域,比如深海空间站的建设,对此,中船重工科技部主任罗季燕表示,蛟龙号作为一个载人潜水器,可搭载三名科研人员下潜,实现短时间内的深海观测、探测,停留水下时间有限,作业能力有限。但深海空间站,从体量、作业能力、水下作业时间会区别于蛟龙号,功能更加完备,可在深海水下长期作业。深海空间站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论证工作已经历十几年的时间,36吨小型试验艇已完成海上试验,目前正开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


成立百亿级发展基金 探索“船”之外的市场空间


风电产业方面,2015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6%,5MW海上风电机组实现批量接单;30MW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武汉机场T3航站楼行李分拣系统在与国际大公司同台竞争中成功中标,三峡升船机完成首次过船试验,港珠澳大桥主桥3000吨钢塔整体吊装到位,西气东输30MW级燃压机组现场点火。

积极开展保险集中,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工作全面启动,集中采购合同开始陆续签订;成立保险经纪公司,推行保险集中,进一步降本增效。专业化整合上市扎实推进,以风帆股份为资本运作平台,注入动力业务资产,打造全球技术门类最全、国内最大动力装备上市公司,方案已获证监会受理;清洁能源、水中装备、军贸物流等板块整合上市正在积极推进。创新拓展融资方式,新设中船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4户金融类公司,增资中船重工财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金融服务产业功能正在增强。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