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州,闻名中外的黄埔军校之旁,有一家船厂曾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她的故事要从170年前说起。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南京条约》使广州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客观上为我国近代船舶工业的萌芽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位于广州市区东南的长洲岛地处珠江咽喉,是当时的天然良港。1851年,大英轮船公司的监修职员约翰·柯拜在长洲岛建造了远东地区第一个石船坞,命名为柯拜船坞。这是是外国资本在华建立的第一个工业企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近代船舶企业,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这里诞生。
创建于1851年的柯拜船坞
从清政府时期的柯拜船坞、香港黄埔船坞公司、黄埔船局(包括黄埔水雷局、鱼雷局),到民国时期的黄埔船厂、第一集团军雷舰基地、黄埔海军造船所,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军201厂、国营黄埔造船厂、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公司170年来基业长青、传承有续,在中国的革命史、军事史、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中船黄埔文冲是古老的,作为船舶工业的活化石,她曾经是华南船舶修造中心,是与江南船局、福建船政、大沽船坞齐名的晚清四大船坞之一。她又是年青的,背负着强国报国的初心使命,百年来砥柱南海、奋发图强,成为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中国船舶工业排头兵。
革命源流
黄埔文冲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传统。柯拜船坞创建后,雇用的工人大部分是因殖民者入侵而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民。殖民者吸吮船坞工人血汗而获得高额利润,使工人们觉醒了反抗侵略的朴素革命意识。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义愤填膺的船坞工人自发捣毁船坞。对于他们的正义斗争,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期望以此富国强军、救亡图存。1876年,时任两广总督刘坤一将柯拜船坞收归官办。1885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在船坞基础上创办黄埔船局。黄埔船局先后建造舰船45艘。
期间,船局所有船只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船局仿造出我国第一艘伦道尔式炮艇(蚊子船)——“海东雄”号,建造了广东近代最大、服役时间最长的铁甲战舰——广金、广玉两舰,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自主建造近代海军舰船。
伦道尔式炮艇
民国初年,黄埔船厂成为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在船厂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1922年,粤军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乘坐“永丰”舰避难,在船厂设立行营。
1923年,黄埔船厂厂长苏从山、鱼雷局局长谢铁良跟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而壮烈牺牲。1924年,孙中山在长洲岛创办黄埔军校,与船厂仅一墙之隔。他和军校师生在船厂留下多处历史遗迹。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避难黄埔船厂,民国政府在船厂修建了“袖海亭”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派员进入船厂,监视国民党海军动态。1949年5月,民国最后一任黄埔造船所所长张钰不满国民党贪污腐败,摆脱监视投奔东江纵队。
1949年9年,国民党政府计划将黄埔造船所迁往海南,原造船所的军官、技术人员在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争取下奋起反抗,有的参加东江纵队,有的设法留下迎接解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船厂参与了我国“洋务运动”、反帝国主义侵略、民主主义革命的许多关键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国家解放、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典型代表。
砥柱南海
1949年10月16日,解放军接管黄埔海军造船所,船厂重获新生。1951年5月11日,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指示,海军正式决定建立黄埔修船厂,代号海军201厂。船厂艰苦创业,开始了首次大规模基建。当时,江南船厂在船厂设立广州工地,大连船厂在船厂设立404工地,船厂修造船能力得到快速发展。1959年12月,国家决定将工厂由海军移交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扩建为华南建造海军舰船的定点厂。
建国初期的船厂厂门
有海无防,是旧中国留下的惨痛记忆。解放后,船厂员工在条件简陋、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投入支前作战。他们修理、建造的舰船在万山、八六、西沙海战中立下卓越功勋,证明船厂建造的装备质量优良、符合实战需要,能够很好地履行南海方向海军舰船修造基地的使命责任。
毛主席接见八六海战立功将士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黄埔船厂光荣承担常规潜艇建造任务。全厂员工与江南船厂、武昌船厂支援人员,以及工程建设人员一道,共同参加了“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的大会战。该工程结束了我国华南不能建造潜艇的历史,也结束了南海没有我国潜艇的历史。
1977年,黄埔船厂建造的296艇圆满完成首次海军首次深潜试验,填补了当时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项重大空白。
试验前,船厂员工留下遗书,意无反顾登艇试验,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船厂员工。
船厂建造的常规潜艇
2003年8月28日,中国船舶集团与广州市签订龙穴造船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中船黄埔文冲迎来第三次大基建、大发展。公司累计投入50多亿元建设龙穴新厂区。2013年,黄埔造船和文冲船厂实现融合发展。
黄埔文冲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在中国船舶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黄埔文冲实现巨大跨越,从一家中小型船厂成长为台湾海峡以南、南海区域最大最强的船舶企业。
黄埔文冲的历史证明,听从党的指挥,服务国家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船舶工业履行使命任务的根本遵循;中国船舶集团在南海方向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船舶工业基地的战略,从未有丝毫动摇。
向海图强
匠心执着造精品,船行天下创品牌。改革开放后,公司拥抱市场、深化改革,坚持军民并举、造修结合、多元发展。今天的黄埔文冲,已成为我国军用艇船、公务船、支线集装箱船、挖泥船和海洋工程的重要建造和保障基地,奏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船歌。
新中国成立后,黄埔文冲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海军装备建设,先后建造交付200多艘海军、海警舰船。这些舰船屡立战功,展我军威、扬我国威。
中船黄埔文冲建造的徐州舰荣立集体一等功
中船黄埔文冲致力打造“质量过硬、可靠顶用、保障到位”的公务船品牌。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船黄埔文冲建造的海关902艇上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进入新世纪以后,中船黄埔文冲批量建造了海监船、救助船、海事船、科考船等船舶,成为国内公务船的主要建造基地。
南巡中,邓小平乘坐海关902艇从深圳前往珠海
在激烈的民船市场竞争中,中船黄埔文冲始终坚持驱新驱动、突出自身特点、打造核心优势,部分船型市场份额在全国乃至全球达到领先水平。公司是国际领先的支线集装箱船制造企业,截至2020年,公司交付各型集装箱船177艘,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中船黄埔文冲建造了国内最大舱容的20000方耙吸式挖泥船、绞刀功率最大的7800KW绞吸式挖泥船等各型挖泥船,成为国内大型挖泥船建造的龙头企业。中船黄埔文冲服务社会经济和交通强国建设,建造了业界知名的多用途船、重吊船、沥青船等商货船船型。
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
中船黄埔文冲是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先行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建造、修理钻井平台。新世纪以来,中船黄埔文冲成功承接建造了3000米深水勘察船、多功能水下作业支持船、大型综合勘察船、饱和潜水船、大洋钻探船以及钻井平台等高端海工装备,产品已覆盖海洋油气开采各主要阶段,是国家实施深海工程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内最大室内船台船舶下水
中船黄埔文冲积极推动多元发展,大力拓展军品、公务船全寿命维修保障业务;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参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成功开拓中山非船产业基地,建设国内海上
风电装备制造、钢结构制造的领军企业;成立中船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推出我国船舶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船海智云”,培育“互联网+”等新经济增长点。
中船黄埔文冲建造的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