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金融拳” 打破船企融资瓶颈

《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刚一落地,其中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描述便引起了船舶界人士的关注。在全球船市持续低迷、银行普遍收缩船舶业信贷规模的背景下,积极推进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船舶工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已成为“十三五”时期,造船界、金融界间的共识。因为只有抱团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金融界人士表示,目前,全球造船市场、航运市场在低谷中深度调整,广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引导作用,利用好船舶信贷的杠杆作用,积极扩大船舶金融类创新业务的品种,不断加大对高端船型和骨干船企的融资支持力度,助推国内船企在高端船型订单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增强船企的国际竞争力。不少船企负责人也表示,“十三五”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用综合化手段满足船舶去杠杆、降成本需求,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看数据 逆周期的支持力度真不小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进出口银行船舶融资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机遇期,更是进出口银行逆周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关键时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出口银行将帮助船舶制造业“调结构、促转型”,扶持优强企业,助推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帮助航运企业“降成本、增活力”,采取针对性举措,“逆周期”操作,通过帮助船企争取实实在在的订单,引导和支持船舶制造与航运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进出口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十三五”以来,已累计发放船舶贷款本外币合计近600亿元,支持国内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及出口183艘(座),支持的船舶出口商务合同金额约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合同金额的30%。同时,开立船舶类保函超过6亿美元,支持船舶52艘。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十三五’时期,其应该在企业遭遇不确定、管理不到的风险时,进行经济补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就是从制造企业以及装备使用方的需求出发,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高技术船舶、海工及关键配套等装备生产企业解决首台(套)装备使用中的补偿问题,加快船企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太平洋(601099)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国富说。

但人们也应看到,在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态势下,全球造船业依旧困境重重,海运贸易也大受影响。一方面是海运量大幅下滑,运力过剩,航运企业遭遇经营困局,不少国际大型航运企业甚至面临破产或已破产,由此发生的连锁反应是弃船现象屡见不鲜,造船企业的资金链愈发紧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行长李若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船企业取得贷款比较困难,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市场环境不好,银行也担心坏账和不良贷款,所以,很难全力支持船企。因此,希望国家在监管政策方面能够更为灵活,并出台政策支持政策性银行继续以低息政策性贷款的形式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看差别 理性投资高端产品是主流 在去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船舶融资论坛上,中国船舶(600150)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云飞曾建议,在全球造船新增需求乏力,广大船企不断“去产能、缩产能、转产能”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优质船企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协作,共同推进船舶工业产能优化升级。

面对“差别化信贷”,不少金融机构采取合理的“区别对待”授信原则,在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的意见基础上制定了《骨干船厂名录》和《重点船型名录》,并保持动态调整,对符合要求的船企给予重点支持。其中,进出口银行将部分国有骨干船厂纳入战略客户管理,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加大对民营骨干船厂的支持力度,扶持优质民营骨干船厂做大做强。此外,该行信贷政策还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绿色环保等船型和高端海工装备倾斜,引导船企调整产品结构。李若谷说:“政策性银行会继续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高端渔船等高技术船舶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绿色环保船型会逐渐替代老旧船舶,届时市场上将有新需求被释放出来。特别是在大型邮轮领域,中国船企正在积极推进本土邮轮设计建造。应该说,在这些市场还是有希望的,但一定不能过度发展,一旦过剩,就会有问题。”

因此,坚决不介入落后的过剩产能,明确反对有投机嫌疑的项目,是不少金融机构坚守的最重要原则。要想真正引导船舶工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我国船舶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集中度,就只能扶持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船企,将信贷业务集中于高端船型,同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信贷条件,帮助国内船企在高端船型首制订单上取得突破。看需求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平衡 “金融业一直在努力服务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这既有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也与企业定位、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认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创新必须围绕着社会的真实需求来进行。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而自我循环,要避免金融资产的过度膨胀和过度虚拟化。

面对船舶工业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方向,以及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攻关于研发和科技创造新思路,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将由船舶制造业向上游研发及智能制造延伸,着重支持船舶制造业补短板、促转型。例如,“十三五”以来,有金融机构已完成了多个船舶制造研发项目的贷款审批及放款工作,其中一些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另有一些金融机构也将目光瞄向多个船舶、海工研发生产项目,加强对行业全产业链的支持。

在当前行业低迷阶段,金融支持是企业能否生产正常、是否按期交船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在尽力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平衡。准确来说,就是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创新性金融服务模式,综合多种信贷模式,积极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继而达到船企自身能力的再提升而非深依赖。

金融界人士表示,为了更好地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尝试跨境融资也是目前金融机构可考虑的选择。例如利用某银行汇出汇款项下融资等贸易融资品种,通过与外资行合作,借助外资行境外低成本美元优势,降低企业跨境采购成本,支持船舶制造企业从境外进口高新技术产品等。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可继续利用产品、客户和团队方面的优势,从客户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构建各类产品组合,为企业的研发、建造、流动资金需求等各类业务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经过多年发展,进出口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开办船舶融资业务最大的银行,并跻身全球主要船舶融资银行之列。目前,该行可为重点船厂、骨干船型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利用出口卖信、出口买信、中间业务等组合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问题,强化企业的“再造血”功能。当然,除了银行,保险也具有资金融通的职能。企业可通过投资保险资金项目获得一定的回报,来进行补偿、赔偿、兑现。按照保险的负债特性,大部分保险资金都投在了固定收益方面,比如购买企业债券、政府国债,进行基础设施的债权投资计划等,从而有力支持船舶行业发展。

来源:中国船舶报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