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修造船合作社,到地方集体所有制船厂,从与省造船公司合资船厂,到企业改制,再到先后在新加坡和台湾上市……扬子江船业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如今集团年营业收入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已连续5年进入中国500强和全国经济效益200佳企业方阵。2016年,扬子江手持造船订单和新接造船订单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和第三位,造船完工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集团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占全国船舶制造企业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强,经济效益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造船企业首位,成为是全国造船三大指标最领先和综合实力最强的非国有船厂,也是全国经济效益最好和税收贡献最大的船厂。
在扬子江船业董事长任元林看来,企业得以实现如今的成就,究其根源,在于一直矢志不渝走实业资本化的道路,而在新加坡和台湾的两次上市,则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海外上市 “傍”上资本市场“大老板”
对于扬子江船业来说,在新加坡和台湾的先后上市成功,首先改善了企业在央企和国有船厂占主导优势地位船舶行业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任元林告诉记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实力的竞争,央企和国有船厂的老板是国家和政府,资本来源充足,而作为民营企业的扬子江,若想做大做强就只能靠自己。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企业经营业绩好,同样可以获得充足的资本来源支撑企业的发展。因此,扬子江通过上市,找到了国际资本市场这个“大老板”,通过资本运作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而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之外,上市对于企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企业上市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企业运作更加透明可信,社会地位和形象迅速提升,使国内外的巨头航运公司敢于和愿意与企业打交道做生意。同时,企业通过上市也向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释放出积极健康的信号,使他们乐于相信和支持企业发展。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当前扬子江船业的授信总额达到500多亿元,而且是国内唯一免抵押担保能够融资的地方船厂。
此外,扬子江船业还积极利用上市平台,大幅度引进国有特大型造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团队,加快人才队伍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和技术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的“短腿”。近年来,扬子江船业已经利用上市公司机制在上海收购二家船舶专业设计公司,把企业的技术中心设在中国的造船中心上海,迅速提升了企业的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好解决了民营企业在迅速扩张过程中技术设计研发力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精准投入 打造二次创业“核动力”
上市服务于主业,而主业的做强才能支撑起上市企业的漂亮业绩。上市之后的扬子江船业并没有裹足不前,相反,企业将募集的资金针对性地投入到人才引育、研发创新等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上,以此实现主业的做大做强。
近年来,扬子江船业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100多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人,高级工程师38人,同时从新加坡引进海工技术管理团队30多人,使企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计人员从原来不足200人,迅速增加到500多人。在位于上海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00多人的研发和设计队伍,已形成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与此同时,企业每年光投入项目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费用就超过3亿元。
截至目前,扬子江船业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5项,先后有25个新产品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一代10000标箱集装箱船,且一次性批量承接25艘10000标箱集装箱船大单,打破韩国长期以来在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的垄断格局,被列为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和行业协会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各界好评。2016年,扬子江又成功一次批量承接6艘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舶40万吨矿砂船,同时在天然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散货船和特种用途船舶设计建造方面取得突破,企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占比达到70%以上,船舶档次不断提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际船舶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多元发展 构建未来增量“新源泉”
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扬子江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这种“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战略思维,为化解船市长期低迷困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扬子江船业向下延伸船舶产业链,引进专业人才,建立管理团队,投资发展船舶航运和租赁业务。同时积极开展BBHP船舶租赁业务,为企业增加造船订单。目前企业已拥有13艘航运船舶,110多万载重吨的远洋运输能力,航运船舶总资产超过12亿元,不仅成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企业均衡造船生产任务起到很好的蓄水池作用。
而向上,扬子江则选择了延伸造船供应链,发挥企业信用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借助集团大宗物资采购平台,面向社会多元经营,大力发展金属贸易物流业务。目前企业的物流贸易业务收入已占到集团总营业收入的20%左右,经营利润也成为集团经济效益的重要补充。
此外,扬子江还充分利用企业自有资金,积极涉足金融投资领域,成立金融投资公司,投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参股三家银行,以“风险可控为前提,提高收益为优先”,积极开展金融理财、股权投资、PE投资和参与资产重整重组等业务,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
来源:江阴日报 记者 朱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