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重组元年。这一年,中远海运重工凝聚改革共识、破解改革难题,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实现了职能管理相对统一、业务板块适度融合、经济运行平稳发展的目标。截至12月中旬,该公司已完成10个海工建造项目、41个造船项目,修理改装船舶1000余艘,确保了重组整合的平稳过渡。
促重组、去产能,经营改善2016年12月16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装备制造板块的重组整合,中远海运重工在上海成立。重组使中远海运重工站在了新起点,承担了新责任,但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
面对新的更大的挑战,中远海运重工把“坚持战略引领,深化改革重组,优化产能结构,强化系统协同,夯实基础管理,聚焦提质增效”确定为全年工作的主基调。按照积极稳妥、统筹推进、务实高效的原则,做好重组的顶层设计,扎实稳妥有序推进改革与重组,推进业务深度整合、团队和文化深度融合、管理深度契合,有利促进了重组效应的扩大。在深化改革重组中,该公司既注重深改、快改、高效执行,又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保持了经营生产稳定、安全形势稳定和员工队伍稳定,基本实现了“1+1+1>3”的协同效应。
一年来,原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中海工业有限公司、中远造船工业公司三家公司股权调整与合并扎实推进,广东和上海地区船厂重组如期实施。11月28日,由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与菠萝庙船厂重组成立的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上海地区修船企业整合扎实有序,长兴船厂与上海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已建立统一组织架构。配套企业重组方案初步完成。
此外,中远海运重工积极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去产能”和治理僵尸、特困企业取得成效。目前,全系统已停用船台4座、干船坞1座,压缩造船产能335万载重吨,压缩海工项目产能5个,退租生产场地16万平方米、仓库2万平方米,办公区9400平方米。在中远海运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该公司通过给予企业增资、股权和债务优化等综合措施,对5家国务院国资委挂牌督导治理企业进行逐一梳理,1家“僵尸”企业已经关闭,4家“特困”企业明显改善生产经营状况,预计年底可全部实现治理目标。
学川崎、强管理,效率提升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坚持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这也使其成为业内企业纷纷学习的榜样。2017年,中远海运重工把“学川崎”作为迅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精益管理模式的重要抓手,突出放大“川崎技术和管理”引领作用,组织旗下企业开展“学川崎”活动,着力补齐短板,力争通过学习取得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成效。
该公司加强对标管理,改变管理模式,以管理提升带动效率提升,先后举办 “精益管理,智能制造”交流会,组织 “精益管理”“设计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和转变所属企业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工作理念和工作能力。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全力支持配合,先后派出7批约50人次专家配合开展调研。
该公司还试点复制“川崎模式”。把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确定为“学川崎”试点企业。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与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川崎重工已正式签署三方协议,这是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学川崎”试点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目前,“学川崎”已经在中远海运重工出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广东中远海运重工“一目了然”管理明显改进,生产计划基本可控,其承建的综合地质调查船下水完整性创船东发包各船企的同批船最好水平;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深水海工作业辅助船(SSV)等项目进度、质量、作业有序性等获船东高度评价;扬州中远海运重工11月分段物量首次突破2万吨; 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效率持续提升,在新造船工时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的同时,钢材加工量同比提升了10%,所建6.1万吨散货船建造工时较首制船型下降了19%,30.8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工时较首制船下降20%,船体一次报检合格率达96.7%,舾装一次报检合格率达96%,涂装锈检合格率达98.6%,涂装完检合格率达97.9%。
今年10月16日,中远海运重工旗下大连中远船务为丹麦马士基建造的系列超深水海工作业船首制船“马士基安装者”(Maersk Installer)成功交付。
抓经营、保交付,风险降低经营和生产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主题。2017年,中远海运重工抓住改革重组的有利时机,重塑经营机制,“抢订单”与“保交付”齐抓,降低风险,力克难关。
以统一经营为大方向,中远海运重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营销抢抓订单。该公司进一步加强与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巴西石油公司、三井海洋开发工程公司(MODEC)等国际一流船东的深度合作;通过全方位“点对点”的个性化全程服务争取更多的潜在订单,谋求合作共赢。针对海工市场整体持续不振的局面,中远海运重工持续开拓国内市场,关注海工修理改装业务。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前锁定修理改装业务订单。2017年1~10月,中远海运重工承修 MSC船舶26艘、台湾万海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船舶19艘、达飞轮船船舶20艘、马士基船舶17艘,大客户效应明显。该公司今年年内2次承修豪华邮轮,接获了包括散货船、海上
风电安装船、超大型矿砂船(VLOC)在内的建造订单,大型水泥自卸船系列改装订单以及压载水系统、燃油圴质机、海工水下设备等配套产品订单。
2017年,中远海运重工已经交付包括1艘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4个FPSO模块、1艘15.2万吨穿梭油船以及SSV、平台供应船(PSV)、应急救援船(ERRV)在内的10个海工建造项目;计划交付包括1艘VLCC、4艘9400TEU集装箱船、4艘20.9万吨散货船、2艘20.8万吨散货船在内的41造船项目;修理改装船舶1000余艘。重点难点项目交付实现突破。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交付“希望6号”圆筒型FPSO,大连中远船务交付“马士基安装者”号深水海工作业船,广东中远海运重工交付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号”。这些项目的交付,进一步扩大了中远海运重工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有效降低了资金风险,减轻了资金压力。
抗风险、重创新,活力再现2017年,船舶工业产能过剩依旧,行业复苏缓慢,造船海工需求持续低迷,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劣,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中远海运重工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以优化机制、加强监控、强化考核为抓手,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
一是制定《重大项目承接经营效益评审管理办法》,通过接单评审从源头控制和防范经营接单风险,坚决不接船东资信较差、实力较弱且带有较大投机性的订单;二是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设计与生产的匹配,强化项目节点计划,同时创新方式方法,继续推进海工遗留项目的去库存处置,防范交付风险;三是从遗留海工和造船项目处置、在建项目保交付、逾期应收账款清收、积压库存清理处置、产融结合和金融创新等7方面推动“两金”压降工作,防范资金风险;四是通过“学川崎”,全面推广优秀安全管理方法,借助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成效,防范安全风险;五是通过供应商建库,打造公司核心供应链,有效控制采购风险。
在防控风险的同时,中远海运重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与科技创新工作,全年科技创新成果收获颇多:“设计引领的一体化智能工厂建设管理”获评第23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超大型风电安装船研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第八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双燃料动力推进船舶的LNG储气罐布置系统与供气布置系统”和“超U型水线的三艏侧推低阻船体”两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证书,“超万箱级集装箱船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此外,“希望六号”多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工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威海中远造船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研制的船舶尾气脱硝设备首次在大型远洋船舶上应用;南京国际船舶设备配件有限公司系列阀座通过曼公司(MAN) 认证,Duraspindle排气阀获得MAN认可证书。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
智能制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品牌形象。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智能制造多点布局进一步完善,年内建成了划线印字切割一体机、中二径管加工机器人生产线并投产,完成了条材作业工序的全面智能化,加强船舶制造执行系统、可视化系统建设。12月8日,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项目入选2017年度“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先后投入管工车间中管径流水线机器人,先行小组焊接机器人流水线,内业车间设备可视化,全面印字机等智能项目,其中全面印字机为国内首次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设备。南京国际船配建设数字车间,迈步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来源: 中国船舶报 特约记者 魏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