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下的广西船舶工业调查实录


“倒船族”肆虐,市场亟待规范

近10余年是广西船舶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3~2014年,广西造船总产值达250多亿元,造船完工量为510多万载重吨。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广西船舶工业出现了一些与行业发展方向相悖的问题。由于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广西绝大多数内河民营船企所建船舶技术含量不高,同时,企业管理较为松散。随着船舶市场的持续低迷,广西船舶工业出现“破产潮”,除少数企业能维持正常经营外,越来越多的民营船企仅靠出租船台维持生存,甚至有些已处于半停产状态。此外,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让记者吃惊——“倒船族”泛滥横行。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十多年间,在广西船舶市场逐渐出现并形成了一个新群体——“倒船族”。他们曾在桂平、贵港一带风靡一时,或以家族为单位,或数人合伙,通过自筹资金加上银行贷款的方式租用船企的船台,聘请当地“工头”为其建造船舶,再倒卖出去,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船舶尚未下水,客户就已纷纷前往订购。在此期间,“倒船族”常以“船东”的名义出现在船企和造船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经他们的手交付的船舶质量无从控制。

据介绍,这些“倒船族”的做派是:自行聘请“工头”、购买原材料和船用设备,再由“工头”带领工人负责施工建造。如此一来,船企与“倒船族”的关系为船台租赁关系,真正属于船企的固定职工只有几个所谓的管理人员或股东,“工头”则代为传达行业主管部门的精神和要求。一旦地方船检部门在船舶建造期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通过船企传达至“工头”后,就没有下文了。据悉,船企对“工头”的工艺技术和施工要求不可过多“干涉”,否则下一笔订单就可能“花落”另一家船企。

专家表示,这种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模式,不仅造成了船舶市场的混乱,更加大了行业的管理难度,拖累了整个广西地区的造船质量和船企声誉。对此,业内人士纷纷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治理,让“倒船族”撤出市场。

“沙滩船”质量堪虞,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质量意识淡薄等问题已成为广西民营船企管理中的一大通病。没有“三级检验制度”,没有专门负责质量检验的部门和人员,缺乏诚信、弄虚作假等现象在广西“沙滩船厂”普遍存在,这也成为当地低质船舶屡屡出现的罪魁祸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几年前,广西相当一部分民营船企为“划地为厂”所建,俗称“没有围墙的工厂”,并且至今仍保持着该特质。相对集中在贵港、桂平、藤县、横县、平南一带的民营船企,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据介绍,多数船厂没有设立专门的质检机构,一般指定一名人员负责与船检机构和“工头”沟通,提供材料清单或相关完工资料等。更有甚者,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对于船舶质量的控制情况知之甚少,工厂墙上挂着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如此松懈的安全管理,导致船企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简陋的厂房、设备,落后的工艺、粗放的管理,如此臻凑,造船质量与人员安全何以保证?众所周知,船舶规范、法规是安全的保障,船检人员依法、依规实施检验是其职责所在。然而,广西地区的船检机构与那些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船企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尴尬:船企抵制船检机构的监控,却又因缺乏技术实力而依赖验船师为其“造船”提供帮助。

据该地区船检人员介绍,在进行船舶检验时,他们对某些不符合法规、规范要求的构件或项目发出《整改通知书》,时常遭到船企或船东的抵制,船企有时甚至为了减少开支、采取“能简则简、能省则省”的态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与船检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

反过来,此类企业由于造船技术基础薄弱,缺乏高技术人才和对船舶新技术、新规范的理解与掌握,对验船师又过分“依赖”。例如,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长期依靠验船师来分析、解决,致使当验船师不得不充当船厂的技术员或工艺员。而这种长期的依赖使一些船企有了错误的认知:船舶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不是自己主动达标的。因此,抱着“出了质量问题有船检人员解决”的态度,船企在工艺上不求精进、不求创新,甚至盲目施工。

“对于民营船企的质量管理问题,非出重拳整治不可!” 南宁船舶检验局局长石明权指出, 目前,民营船企所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该地区船舶行业的形象,未来,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船企资质的管理和引导。

石明权告诉记者,广西地区船舶工业的造船质量、工艺水平、管理能力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当地绝大部分船企仍采用手工电弧焊接、人力拼装、锤打弯板等工艺,有相当一部分船企依然采用整体建造法,这些低成本、低投入、低价格的运营方式严重阻碍了造船质量的提升。同时,此类低质量船舶投入营运后,无疑成为内河交通运输的安全隐患。

石明权认为,抓质量、抓安全,须出重拳!他强调,提高和控制全区的造船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船企、行业主管部门和船检机构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广西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对低质船建造采取强制性处罚措施,积极引导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源头把好船舶建造质量关、安全关。

鉴于目前广西各船企多为“松散型”管理,石明权提出,行业主管部门再也不能对这一现象放任自流,而应加强对全区造船资质的管理;对弄虚作假、违章建造和生产低质量船的企业发出警告、勒令其整改或直接取消其造船资质。要坚决将“工头”纳入工厂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各船厂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使其有效运营。

改变落后,转型升级已成当务之急

广西船舶工业结构单一,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增加值和附加值偏低,在整个广西地区的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大。截至2015年10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复查认可的船舶修造企业共计46个,被列入《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的仅有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

多年来,受历史原因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广西地区的船企大都分布在西江内河流域,行业缺乏大中型龙头企业,北部湾沿海尚不具备万吨级以上的船厂。全行业存在规模小、技术差、船舶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的短板,同时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支撑。广西工信委调研员左建伟指出,在国内船舶工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当地船企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尽管近年来广西地区的造船能力得以提升,特色船舶得到发展,但其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缺乏大市场、大发展观念,全行业停留在低成本、低投入、低价竞争的阶段。左建伟表示,广西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船舶科研的研究部门,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关键配套设施研发等方面更是存在严重不足,如不加以引导,将严重制约广西造船业的发展。

由于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产品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广西船企的盈利越来越难,生存压力日益加大。记者踏足贵港、桂平、藤县、横县、平南等地,从对各船企的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中小型船企对提升技术水平、改变落后的生产组织模式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受自身条件制约,特别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难以实现转型升级,还需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广西地区对于人才和技术的支持保障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几乎没有高端管理人才、设计与制造研究人才,相关的研究单位和培训资质机构更是寥寥无几。可见,通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快提升广西中小造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工信委等部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并将船舶及海洋工程列入重点扶持目录,希望通过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改变广西船舶工业技术落后的现状。

近日,以中国船舶集团工业公司驻桂骨干企业为技术支撑的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该公司总经理邱春良表示,建立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望推动广西中小型船企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实现其快速产业化,由此助力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实力差距。

来自中国船舶报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