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V最新《能源转型展望》报告:能源危机短期内强化双速能源转型

  • 对能源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价格上涨加大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脱碳速度差异
  • 能源转型是长期趋势,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电气化带来的效益超过了短期内的冲击
  • 不断增长的绿色发电仍是转型的驱动力,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总发电的83%
  • 自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出气候红色警报已有一年,但排放量仍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到本世纪末的全球气温将上升2.2°C




挪威奥斯陆,2022年10月13日 — 根据DNV第六版的《全球能源转型展望》,对能源安全的高度关注和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加大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脱碳速度差异。欧洲可以被视为能源转型的领导者,为保障其能源独立性,欧洲将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方面加倍投入。俄乌冲突将导致欧洲天然气用量锐减。到2050年,天然气只能满足欧洲10%的能源需求,目前这一比列为25%。DNV本年度对于2050年欧洲大陆的天然气用量的预测将仅占上一年度预测用量的一半左右。

在低收入国家,成本是能源政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导致了发展趋势的不同。能源和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正逆转从煤到气的能源转型,并阻碍了脱碳投资。例如,未来五年印度次大陆的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份额将从11%降为7%,同时煤炭的份额将增加。

更广泛来看,通胀压力将在短期内对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构成挑战。根据DNV的《全球能源转型展望》,全球电动汽车的“里程碑”时刻(即电动汽车在新车销量中的份额超过50%)将推迟一年至2033年实现。

然而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碳成本的增长,将抵消当前危机对整体能源转型的影响。

“能源市场的动荡不会显著改变到本世纪中叶的脱碳路径”,DNV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瑞民(Remi Eriksen)表示,“全球能源转型最强劲的动力来自太阳能和风能成本的迅速降低,其效益超出了短期内能源系统受到的负面冲击。”

DNV的预测显示,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结构的比例将首次略高于50%。这主要得益于绿色电力的增长。未来三十年间,发电量将增长一倍以上,电力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从19%增至38%。在大多数情况下,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是最便宜的电力形式,预计到2050年将分别增长20倍和10倍,在发电结构中的比例将分别达到38%和31%。未来十年间,可再生能源的支出将翻一番,达到每年1.4万亿美元以上,到2030年,电网支出可能超过每年1万亿美元。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使人们对核电重新产生了兴趣,今年的预测反映了核电的适度增长,到2050年将比现在增长13%。然而,到2050年,核电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额将从目前的10%下降到5%。

尽管煤炭用量短期内增长,但这并不改变其自2014年达到峰值后,正快速退出能源结构这一趋势。石油已经多年接近稳定期,并将在2030年后快速回落。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天然气用量将低于之前的预测。冲突前的预测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天然气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能源,但现在这一时间点将被推迟到2048年。

通往净零排放的路径

除了对能源转型的“最佳估算”预测外,今年的《全球能源转型展望》还包含了“通往净零排放的路径”,这是DNV认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的最具可行性的途径。尽管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出红色警报,DNV的预测显示到2100年地球将升温2.2°C。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必须每年削减8%,才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2021年,排放急剧上升,接近新冠疫情前的历史最高水平,而2022年全球排放仅微降1%。这意味着,在与排放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两年时间。

要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需要部分地区和行业更快地迈向净零目标。经合组织地区需要在2043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之后则为净负排放,通过碳捕获和去除技术可实现负排放。其他排放大国亦需要将净零排放的目标提前至2050年。包括发电在内的部分行业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目标,届时其他如水泥和航空等难减排行业仍将维持一定的排放。在所预测的净零路径中,海事行业需要在2050年减少95%的排放。

根据DNV的“通往净零排放的路径”,高收入国家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在2024年后将不再有新的需求,而中低收入国家则要到2028年后。对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的投资要更快地扩大规模;未来十年间,可再生能源投资需要翻三倍,而电网投资要增加50%以上。

DNV的“通往净零排放的路径”亦呼吁比目前更多的政策干预。必须充分运用好政策的工具箱,包括更高的碳税和补贴,更强有力的指令、禁令以及财务激励,从而鼓励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并采用更智慧的监管和标准。

“随着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临近,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鉴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攀升,能源结构的脱碳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技术已经存在,但要实现目标还必须充分运用政策工具”,艾瑞民说。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