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浩瀚星空的痴迷,烟台向上问天;对深邃海洋的沉醉,烟台向下揽海。国之重器,烟台担当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肯定。
2月6日至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二司等主要负责同志来烟台调研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并在烟召开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座谈会。
调研期间,田玉龙一行深入到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东方蓝天钛金、中集来福士、“耕海1号”等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座谈会上与烟台、青岛等8市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海洋装备领域重点单位和企业,共同探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在中集来福士,多型海工装备正在建造和维护中。(资料片) 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海洋高端装备历来是全球海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制造业的脊梁。这样一场高规格座谈会为何选在烟台?
先来看看烟台的“家底”——
多个“第一”,获得国际主流市场高度认可。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扎实的海洋产业基础,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全球最大功率压裂车、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耕海1号”一期海洋牧场综合平台等一批标志性装备均由烟台建造并先后交付,创多个国内外第一。
“烟台造”海工产品已成功走向北美、南美、巴西海域、北海冰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链式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22年,烟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以上。其中,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9.5%,拥有规上企业26家,初步形成了以深海油气、海上
风电、高技术船舶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龙头引领,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烟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蓬莱大金等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集群;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项目打造全产业链母港基地,吸引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钢研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海工装备产业入选山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开辟新赛道,创新引领转型。
烟台在海洋经济、“双碳”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披荆斩棘。“经海系列”深水网箱是亚洲单体最大深远海智能网箱。烟台清洁能源优势明显,是全省唯一的智能低碳试点城市,创造了“四个第一”:发出了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形成了山东第一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目前我国实现海上发射5次、共计37颗卫星,全部在烟台。
智库聚集,从“造壳”转向“造芯”。
拥有船舶海工技术人才4000余人,依托烟台中集海工研究院、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成立了由55名专家组成的海工装备产业“重点人才库”,持续为烟台海工装备产业注入人才活力。
一直以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海洋高端装备的战略地位。作为工业大市的烟台,也交出满意答卷。2022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其中12个地市增速高于全省,烟台工业增速全省第一。
今年,烟台提出冲刺“万亿俱乐部”目标,这对烟台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提出要求,重任在肩。
冲刺的背后,是竞相角逐的过程。
海洋装备产业链是青岛重点布局的24条产业链之一,是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作为青岛制造版图的重要一块拼图,正发力研制中高端船舶产品及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东营在开展海洋油气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方面成效显著。
威海也形成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研发制造油田守护船、海洋科考船等先进船舶和装备等,部分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当前,烟台高端装备发展正处于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知重负重、勇挑大梁,烟台苦练内功。
田玉龙对烟台也提出期望,“要坚持战略引领,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增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供给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以此为指引,烟台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山东高效油气开发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亚欧海洋产业研究院、海底深部探测与开发平台等一批科创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把烟台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海工装备创新中心。
扛起全省“三核”城市责任,为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当先锋,烟台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加快海上风电“两园”建设,推动蓬莱风电母港产业园、海阳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大金重工风电叶片、上海电气风电主机等一批在建项目,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走向深海,烟台赋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围绕“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新业态,推动智能养殖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研制和推广,重点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百箱计划”项目,建设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上粮仓”。
再问苍穹,烟台探索“航天+海工”新业态,统筹推进东方航天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中集来福士海上平台建造优势,抢抓“一箭七星”首次海上发射试验机遇,打造集发射、制造、配套、数据、应用、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高附加值产业集群。
逐梦“高精尖”,烟台矢志不渝、攻坚克难,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所言,烟台要持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布局海洋经济、“双碳”发展等新赛道,全力推动烟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放眼望去,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船型楼体仿佛置身于浩瀚海洋之中,犹如海水和浪花澎湃潮涌,表达着烟台向海图强的决心。
来源: YMG全媒体
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一行调研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